您好,歡迎來到農(nóng)機1688網(wǎng)!  |  官方微信
     手機版

咨詢熱線

18701651688

梁平:“90后”“稻客”活躍田間

   2013-08-14 重慶日報7510


廖國春在練習收割機操作
 
   “稻客”原指手拿鐮刀、扁擔,專為他人收割稻子的人,新時代“稻客”的裝備則變成了收割機。如今,越來越多的“80后”、“90后”也加入到“稻客”的行列。在日前梁平縣舉辦的聯(lián)合收割機培訓班上,記者就見到了這樣一位“90后”“稻客”。

稚嫩的臉龐、甜甜的笑容、胖胖的身體,在絕大多數(shù)叔叔、爺爺輩的學員堆中,出生于1992年的廖國春特別顯眼。

廖國春老家在梁平縣明達鎮(zhèn)天臺村,初中畢業(yè)后,就外出打工,到過浙江、福建、深圳等地,干過電梯工、電焊工、公交車售票員。“打工不自由,又存不下來錢。每個月初發(fā)的一兩千塊錢工資,到20多號就花完了。”在外漂泊4年之后,去年8月,他兩手空空回到老家。

恰逢秋收,看到浙江、福建、山東等外地的聯(lián)合收割機在家鄉(xiāng)收割水稻,一打聽,每天可以收取4000元左右的作業(yè)費。廖國春心動了。他鼓動父親出資6.2萬元,加上補貼的5萬元,購買了一臺久保田208型聯(lián)合收割機。由于時間緊,來不及考取駕駛證,廖國春聘請了一名機手和他一起下田作業(yè),開始了他的“稻客”生涯。

太陽炙熱,陽光下站在機器旁更熱。白花花的太陽首先給了廖國春一個下馬威。“烈日當空,我汗流浹背,口干舌燥,只搞了半天,就差點中暑。”廖國春說:“收割時,飛揚的谷物上的灰塵與谷芒和著汗水粘在身上,奇癢無比,真想撒腿就跑。”

在最難以忍受的時候,廖國春想到過放棄,但一想到是自己要求父親買的,又投入那么多錢,生性倔強的他一咬牙,硬是挺了下來。在梁平收割完畢后,他同父親以及聘請的機手一道,駕著“鐵牛”到云陽、巫溪、奉節(jié)、利川等地收割水稻,一直干到10月底。

“早上六點鐘就要起床,開始保養(yǎng)、調(diào)試機器,上午8點多,稻谷露水干了就開工,天黑了才收工,每天都要干10多個小時。”廖國春說,機收確實太累了,兩個月下來,人曬黑了不說,還掉了好幾斤肉,“權當了。”

“小伙子吃得苦,舍得下力氣,100多斤的‘跳板’(用于機器爬坡、過溝等)扛起飛跑,跟有些在家‘啃老’的年輕人大不一樣。”曾與廖國春一道外出跨區(qū)機收水稻的王正春對他很是欣賞。

去年,廖國春與父親辛苦兩個月,換來了4萬多元的純收入。“比外出打工強多了。雖然累點,但自由,心情愉快。”這讓廖國春堅定了繼續(xù)干下去的決心。

今年,他早早報名要參加培訓,在培訓現(xiàn)場,學得也格外認真,一個勁兒纏著教練教他“真功道法”。教練也很喜歡這個活潑開朗的大男孩,耐心地給他講操作技巧,指導他在訓練場轉(zhuǎn)了一圈又一圈。其他學員見他學得太久,紛紛“抗議”,把他“請”下機器。可下了機器的他更沒歇著,又急忙找廠方技術人員學習收割機的調(diào)試、保養(yǎng)和故障排除方法。

“去年請了一個師傅開,每天工資至少就要付350元。”廖國春說,只有學好技術才能掙更多的錢。去年有一次機器皮帶斷了,由于不懂維修,只好打電話請教,搞了半天才換好,白白少掙了1000元。“我就想認真學了,各人把駕駛證考起!”

“在很多人眼中,我們‘90后’就是喜歡上上網(wǎng)、玩玩游戲,苦活、累活都不愿干。我就是想證明,‘90后’并不是那樣的,父輩們能干的活,我們一樣能干,甚至干得更好!”廖國春說。

聰明的廖國春又從田間作業(yè)中發(fā)現(xiàn)了一個新商機。“雖然農(nóng)民不再彎腰撻谷,但搬運稻谷還是很辛苦,要是能用拖拉機在田間轉(zhuǎn)運一下就好了。”廖國春說,下一步他打算再添臺拖拉機。

梁平縣農(nóng)機推廣站站長蘭顯發(fā)說,年輕人思路活、有闖勁,他們的加入,給農(nóng)機事業(yè)帶來了活力,給農(nóng)業(yè)現(xiàn)代化帶來了希望。

 
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
 
更多>同類農(nóng)機資訊